建材口碑网 > 热点 >

焦点访谈丨再飞天揭秘太空生活背后的“黑科技”

时间:2023-10-27 09:28:37 来源:千龙网 阅读量:11392

10月26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飞船再次在长征2F火箭的托举下一飞冲天。就在今天傍晚,神舟十七号飞船已经跟中国空间站成功对接,神舟十七号乘组汤洪波、唐...

10月26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飞船再次在长征2F火箭的托举下一飞冲天。就在今天傍晚,神舟十七号飞船已经跟中国空间站成功对接,神舟十七号乘组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三位航天员即将进入核心舱,和神舟十六号乘组会师,开始新的太空驻留。20年前,也是在金秋十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当时神舟五号在太空飞行了21小时23分钟。20年后的今天,中国载人航天已经实现了航天员在轨长达半年的驻留。这背后,是中国航天人对人类如何在太空中更好生活和工作的不断探索。

10月26日上午,神舟飞船再次顺利升空,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已经开始他们的太空之旅。从2003到2023年,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七号,12次载人飞行,32人次航天员进入太空,中国载人航天不断突破着自己的纪录。

从单人单天到多人多天,从天地往返到长期驻留,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运行,随着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航天员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任务也越来越多,曾经在2021年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如今第二次出差空间站的汤洪波深有感触。

航天员 汤洪波:最长的一天工作了17个小时,而且你需要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精力,一点都不能出错。

尽管工作强度有所增加,航天员的状态并没有受影响。从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返回地球,时隔两年,48岁的汤洪波乘坐神舟十七号飞船再次进入太空家园,他成了两度飞天间隔时间最短的中国航天员。

在这背后,不仅有航天员在地面的科学恢复训练,也有科研人员探索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后,不断为他们织密的防护网。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 李莹辉:我们怎么样从生理角度和临床角度去认识失重以及航天飞行对人的影响,帮助我们更好去做失重防护的方案,加深对人、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识、理解和考虑,怎么样利用太空资源为人的健康服务。

进入空间站阶段,每名出差太空的航天员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利用空间站里的锻炼三大件mdash;mdash;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和抗阻训练器,与太空环境带来的影响做对抗。这些锻炼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在太空尽可能保持骨肌系统的正常。

在空间站建设之前,研究人员只能通过航天员升空前和返回后的身体检查对比才能了解人体骨肌系统在太空的变化。进入空间站阶段后,研究人员得到了越来越丰富的数据,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比如,神十六航天员在轨就用上了专门的骨丢失对抗仪,戴上它可以刺激骨的生长。

中国空间站进入运营期后,航天员的工作强度越来越大,怎么让锻炼工作两不误,研究人员结合任务特点不断为他们设计新的工具,供航天员在轨试验,仿生黏附鞋就是其中之一。

神十六航天员尝试的这款黏附鞋还在实验阶段,需要光滑的平面才能产生较大的吸力,将来,地面研究人员希望把它升级成能够在空间站舱内壁行走的黏附鞋,让航天员在舱内活动时能随时锻炼。多样化的骨肌防护装备和科学的防护体系、全面的营养保证,不仅能有效减少失重对身体的影响,也能在航天员返回地面后,帮助他们更快恢复身体各项机能,尽快再返太空。

在中国空间站建设期间,已经开展了49项航天医学创新性实验。除了保证航天员强健的体魄,也要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神十七航天员在出发前也提到了这一点。如何让航天员在最长半年的太空生活保证随时随地进入工作状态,认知能力也是他们在太空工作最受关注的能力之一。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 王春慧:我们通常说认知能力,它泛指我们大脑对信息加工相关的一个能力:记忆、观察、决策等。航天员在天上完成的任何一件工作,都需要认知能力支持。

要准确测试一个人的记忆能力、观察能力、反应速度等是一项要求很高的工作,为此,研究人员专门为航天员设计了一系列小游戏,测试他们在太空里的认知能力。

这些小游戏一共有几十项,看起来似乎不复杂,但都是地面研究人员深入分析后专门开发的,为航天员安全高效地完成各类任务提供支持。比如完成交会对接任务时要在三维空间里对准方向,因此他们还要加测专门的三维空间题。

从神舟九号任务开始,这些小游戏就已经成为航天员在轨实验的一部分,到现在为止,我国航天员在太空出差时,与任务相关的认知能力都没有发现明显的变化,但是地面研究人员也注意到了大脑在微重力环境下的一些动作控制发生了变化,这将对今后更加复杂的太空任务设计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要在浩瀚太空度过忙碌的半年,升空前,神舟十七号的航天员们还分别准备了一些私人物品带上太空,两位第一次进驻空间站的航天员都选择了与家人有关的小物件,指令长汤洪波更中意一些小植物。

事实上,就在他们升空之前,从神舟十六号乘组开始,太空工作清单里已经多了一项太空菜农的任务,问天舱内,航天员第一次拥有了两个太空菜园,一个立在桌子上,一个吊在空中。而在地面,还有一套一模一样的装置和太空同步种菜。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环控生保室主任卞强:这个就是我们和天上太空菜园同步进行植物栽培、浇灌、间苗等一系列活动,就是要对比天上和地上植物生长状态和长势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太空菜园不仅增加了植物种植的数量,科技含量也提升了,种植的土壤是植物秸秆制成的再生材料,配备的LED灯可以增加光照,促进生长,航天员还可以一键浇水,方便省事。除了生菜之外,研究人员还为他们带了不少其他种子。

既能吃到新鲜蔬菜,闲暇时间又能照料菜园调节心情,航天员们对菜农的工作都很喜欢,随着神舟十七号航天员的到来,这项工作还将继续。而随着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不断走远,太空菜园也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参与到整个环境的循环中去。

接下来,神舟十七号乘组将继续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在各个航天员乘组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下,中国人在太空的脚步还将继续向深空迈进。飞天20年后,月球将是我们的下一个目标。

2022年,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已经全面启动,接下来将会有更多的中国航天员进入太空,并且在太空中走得更远。在这背后,是中国人对太空生活和工作规律一点点摸索和经验的积累,随着神舟十七号乘组进入空间站,国家太空实验室又将开始更多科学实验和试验,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一直在路上。

10月26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飞船再次在长征2F火箭的托举下一飞冲天。就在今天傍晚,神舟十七号飞船已经跟中国空间站成功对接,神舟十七号乘组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三位航天员即将进入核心舱,和神舟十六号乘组会师,开始新的太空驻留。20年前,也是在金秋十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当时神舟五号在太空飞行了21小时23分钟。20年后的今天,中国载人航天已经实现了航天员在轨长达半年的驻留。这背后,是中国航天人对人类如何在太空中更好生活和工作的不断探索。

10月26日上午,神舟飞船再次顺利升空,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已经开始他们的太空之旅。从2003到2023年,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七号,12次载人飞行,32人次航天员进入太空,中国载人航天不断突破着自己的纪录。

从单人单天到多人多天,从天地往返到长期驻留,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运行,随着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航天员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任务也越来越多,曾经在2021年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如今第二次出差空间站的汤洪波深有感触。

航天员 汤洪波:最长的一天工作了17个小时,而且你需要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精力,一点都不能出错。

尽管工作强度有所增加,航天员的状态并没有受影响。从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返回地球,时隔两年,48岁的汤洪波乘坐神舟十七号飞船再次进入太空家园,他成了两度飞天间隔时间最短的中国航天员。

在这背后,不仅有航天员在地面的科学恢复训练,也有科研人员探索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后,不断为他们织密的防护网。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 李莹辉:我们怎么样从生理角度和临床角度去认识失重以及航天飞行对人的影响,帮助我们更好去做失重防护的方案,加深对人、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识、理解和考虑,怎么样利用太空资源为人的健康服务。

进入空间站阶段,每名出差太空的航天员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利用空间站里的锻炼三大件mdash;mdash;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和抗阻训练器,与太空环境带来的影响做对抗。这些锻炼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在太空尽可能保持骨肌系统的正常。

在空间站建设之前,研究人员只能通过航天员升空前和返回后的身体检查对比才能了解人体骨肌系统在太空的变化。进入空间站阶段后,研究人员得到了越来越丰富的数据,发展新技术新方法。比如,神十六航天员在轨就用上了专门的骨丢失对抗仪,戴上它可以刺激骨的生长。

中国空间站进入运营期后,航天员的工作强度越来越大,怎么让锻炼工作两不误,研究人员结合任务特点不断为他们设计新的工具,供航天员在轨试验,仿生黏附鞋就是其中之一。

神十六航天员尝试的这款黏附鞋还在实验阶段,需要光滑的平面才能产生较大的吸力,将来,地面研究人员希望把它升级成能够在空间站舱内壁行走的黏附鞋,让航天员在舱内活动时能随时锻炼。多样化的骨肌防护装备和科学的防护体系、全面的营养保证,不仅能有效减少失重对身体的影响,也能在航天员返回地面后,帮助他们更快恢复身体各项机能,尽快再返太空。

在中国空间站建设期间,已经开展了49项航天医学创新性实验。除了保证航天员强健的体魄,也要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神十七航天员在出发前也提到了这一点。如何让航天员在最长半年的太空生活保证随时随地进入工作状态,认知能力也是他们在太空工作最受关注的能力之一。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 王春慧:我们通常说认知能力,它泛指我们大脑对信息加工相关的一个能力:记忆、观察、决策等。航天员在天上完成的任何一件工作,都需要认知能力支持。

要准确测试一个人的记忆能力、观察能力、反应速度等是一项要求很高的工作,为此,研究人员专门为航天员设计了一系列小游戏,测试他们在太空里的认知能力。

这些小游戏一共有几十项,看起来似乎不复杂,但都是地面研究人员深入分析后专门开发的,为航天员安全高效地完成各类任务提供支持。比如完成交会对接任务时要在三维空间里对准方向,因此他们还要加测专门的三维空间题。

从神舟九号任务开始,这些小游戏就已经成为航天员在轨实验的一部分,到现在为止,我国航天员在太空出差时,与任务相关的认知能力都没有发现明显的变化,但是地面研究人员也注意到了大脑在微重力环境下的一些动作控制发生了变化,这将对今后更加复杂的太空任务设计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要在浩瀚太空度过忙碌的半年,升空前,神舟十七号的航天员们还分别准备了一些私人物品带上太空,两位第一次进驻空间站的航天员都选择了与家人有关的小物件,指令长汤洪波更中意一些小植物。

事实上,就在他们升空之前,从神舟十六号乘组开始,太空工作清单里已经多了一项太空菜农的任务,问天舱内,航天员第一次拥有了两个太空菜园,一个立在桌子上,一个吊在空中。而在地面,还有一套一模一样的装置和太空同步种菜。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环控生保室主任卞强:这个就是我们和天上太空菜园同步进行植物栽培、浇灌、间苗等一系列活动,就是要对比天上和地上植物生长状态和长势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太空菜园不仅增加了植物种植的数量,科技含量也提升了,种植的土壤是植物秸秆制成的再生材料,配备的LED灯可以增加光照,促进生长,航天员还可以一键浇水,方便省事。除了生菜之外,研究人员还为他们带了不少其他种子。

既能吃到新鲜蔬菜,闲暇时间又能照料菜园调节心情,航天员们对菜农的工作都很喜欢,随着神舟十七号航天员的到来,这项工作还将继续。而随着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不断走远,太空菜园也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参与到整个环境的循环中去。

接下来,神舟十七号乘组将继续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在各个航天员乘组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下,中国人在太空的脚步还将继续向深空迈进。飞天20年后,月球将是我们的下一个目标。

2022年,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已经全面启动,接下来将会有更多的中国航天员进入太空,并且在太空中走得更远。在这背后,是中国人对太空生活和工作规律一点点摸索和经验的积累,随着神舟十七号乘组进入空间站,国家太空实验室又将开始更多科学实验和试验,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一直在路上。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友情链接

建材口碑网| 版权声明| 加入我们 | 广告服务| 热门标签| 网站地图| RSS订阅

Copyright @2010- jc.kbdb.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材口碑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3005497号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互联网网友交流,只供网交流所用、所有权归原权利人,如有关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告之,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邮箱:bgm123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