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一门在雪域高原传承数百年的艺术。它与当地群众的生活密不可分。 伴随着高亢悠长的唱腔和铿锵的鼓点,演员们身着华丽服饰,佩戴鲜艳面具,踏着古朴舞步,在距离西...
藏戏,一门在雪域高原传承数百年的艺术。它与当地群众的生活密不可分。
伴随着高亢悠长的唱腔和铿锵的鼓点,演员们身着华丽服饰,佩戴鲜艳面具,踏着古朴舞步,在距离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东南约100公里的山南市昌珠镇扎西曲登社区,上演一出出古老藏戏剧目。
扎西曲登社区的雅砻扎西雪巴藏戏,是这门古老艺术中颇具代表性的分支。
6月11日,藏戏艺人在拉萨市宗角禄康公园表演。 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关于它的起源,流传着一段往事:相传公元14世纪初,西藏先民为筹措修建桥梁的资金,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聚拢人心、募集善款,逐渐演化成藏戏的最初形态。
论历史源头,我们这儿的藏戏,能算最早的藏戏之一。扎西曲登社区主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尼玛次仁介绍,扎西曲登因此得名藏戏第一村。
尼玛次仁16岁开始学习藏戏,师从藏戏名家白玛顿珠。那时候条件简陋,他常在空旷的山沟里练习,借助山间回音来辨别唱腔的准与不准,歌词也只能靠死记硬背。为了更好地学习,他甚至晚上也住在老师家里,靠口传心授,一点点记下唱词与身段。
当时的老师太辛苦了,现在通过音视频教学轻松多了。尼玛次仁说。
随着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2006年,扎西雪巴藏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藏戏整体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8年,尼玛次仁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承担起带徒授艺、传承古老剧目的责任,如今已开始向他的孙辈传授。
经过数年发展,扎西曲登社区藏戏团已有30余名成员。古朴厚重的藏戏唱腔时常在扎西曲登社区的上空回荡,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今年6月,扎西曲登社区还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藏戏与社区融为一体,共生共长。
1987年出生的索朗央金,是扎西曲登社区的一名藏戏女演员。2008年加入藏戏团的她,如今已成长为团里的台柱子,常在舞台上饰演女主角洛桑王子的王妃。
6月11日拍摄的藏戏演出季活动现场。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除了登台表演,索朗央金还经营着一家民宿。去年,她家民宿接待了约30批游客,结合藏戏演出的分红,年收入比过去翻了几番。
以前我是低保户。现在靠藏戏和民宿,不仅脱了贫,还看到了未来。索朗央金说。
随着游客增多,扎西曲登社区的民宿产业迅速发展。尼玛次仁介绍,目前全社区已有85户开办民宿,占总户数的六成以上。2020年6月至2024年底,社区累计接待游客9.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90余万元。
藏戏表演场地也从户外迁移到现代舞台,通过LED屏幕,将藏语唱词译成汉语实时投放,方便更多观众理解剧情;背景画面、舞台灯光随着剧情推进而变化,为观众营造更强烈的沉浸感。通过这些探索,藏戏既保持了厚重的历史韵味,也展现出贴近时代的崭新面貌。
扎西曲登社区藏戏团没有固守传统,而是紧跟时代步伐,在尊重本源的基础上融入新的表现形式,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在古老剧种中发掘当今时代价值,彰显亲情、友情、爱情,传播推崇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行为准则,让古老藏戏焕发新活力。
交流学习也是推动创新的重要方式。尼玛次仁多次前往对口援藏的武汉等地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学习当地特色戏种的创新方法,借鉴舞台设计和演出管理经验,为扎西曲登的藏戏表演引入新思路。
6月11日,西藏拉萨当地群众在观看藏戏演出。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通过比较和学习,我们看到了差距,也找到了努力方向。尼玛次仁说。
扎西曲登社区只是西藏非遗保护与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西藏各地持续加大非遗保护投入,建立非遗名录,培养和遴选代表性传承人。据统计,2012年至2024年,中央和西藏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73亿元,用于西藏非遗项目保护、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开展传习活动及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等。
夜幕降临,藏戏的鼓点和唱腔又回荡在扎西曲登社区。这个藏戏第一村,正以自己的节奏,不断唱响传承与发展的新旋律。
藏戏,一门在雪域高原传承数百年的艺术。它与当地群众的生活密不可分。
伴随着高亢悠长的唱腔和铿锵的鼓点,演员们身着华丽服饰,佩戴鲜艳面具,踏着古朴舞步,在距离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东南约100公里的山南市昌珠镇扎西曲登社区,上演一出出古老藏戏剧目。
扎西曲登社区的雅砻扎西雪巴藏戏,是这门古老艺术中颇具代表性的分支。
6月11日,藏戏艺人在拉萨市宗角禄康公园表演。 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关于它的起源,流传着一段往事:相传公元14世纪初,西藏先民为筹措修建桥梁的资金,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聚拢人心、募集善款,逐渐演化成藏戏的最初形态。
论历史源头,我们这儿的藏戏,能算最早的藏戏之一。扎西曲登社区主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尼玛次仁介绍,扎西曲登因此得名藏戏第一村。
尼玛次仁16岁开始学习藏戏,师从藏戏名家白玛顿珠。那时候条件简陋,他常在空旷的山沟里练习,借助山间回音来辨别唱腔的准与不准,歌词也只能靠死记硬背。为了更好地学习,他甚至晚上也住在老师家里,靠口传心授,一点点记下唱词与身段。
当时的老师太辛苦了,现在通过音视频教学轻松多了。尼玛次仁说。
随着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2006年,扎西雪巴藏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藏戏整体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8年,尼玛次仁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承担起带徒授艺、传承古老剧目的责任,如今已开始向他的孙辈传授。
经过数年发展,扎西曲登社区藏戏团已有30余名成员。古朴厚重的藏戏唱腔时常在扎西曲登社区的上空回荡,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今年6月,扎西曲登社区还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藏戏与社区融为一体,共生共长。
1987年出生的索朗央金,是扎西曲登社区的一名藏戏女演员。2008年加入藏戏团的她,如今已成长为团里的台柱子,常在舞台上饰演女主角洛桑王子的王妃。
6月11日拍摄的藏戏演出季活动现场。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除了登台表演,索朗央金还经营着一家民宿。去年,她家民宿接待了约30批游客,结合藏戏演出的分红,年收入比过去翻了几番。
以前我是低保户。现在靠藏戏和民宿,不仅脱了贫,还看到了未来。索朗央金说。
随着游客增多,扎西曲登社区的民宿产业迅速发展。尼玛次仁介绍,目前全社区已有85户开办民宿,占总户数的六成以上。2020年6月至2024年底,社区累计接待游客9.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90余万元。
藏戏表演场地也从户外迁移到现代舞台,通过LED屏幕,将藏语唱词译成汉语实时投放,方便更多观众理解剧情;背景画面、舞台灯光随着剧情推进而变化,为观众营造更强烈的沉浸感。通过这些探索,藏戏既保持了厚重的历史韵味,也展现出贴近时代的崭新面貌。
扎西曲登社区藏戏团没有固守传统,而是紧跟时代步伐,在尊重本源的基础上融入新的表现形式,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在古老剧种中发掘当今时代价值,彰显亲情、友情、爱情,传播推崇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行为准则,让古老藏戏焕发新活力。
交流学习也是推动创新的重要方式。尼玛次仁多次前往对口援藏的武汉等地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学习当地特色戏种的创新方法,借鉴舞台设计和演出管理经验,为扎西曲登的藏戏表演引入新思路。
6月11日,西藏拉萨当地群众在观看藏戏演出。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通过比较和学习,我们看到了差距,也找到了努力方向。尼玛次仁说。
扎西曲登社区只是西藏非遗保护与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西藏各地持续加大非遗保护投入,建立非遗名录,培养和遴选代表性传承人。据统计,2012年至2024年,中央和西藏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73亿元,用于西藏非遗项目保护、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开展传习活动及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等。
夜幕降临,藏戏的鼓点和唱腔又回荡在扎西曲登社区。这个藏戏第一村,正以自己的节奏,不断唱响传承与发展的新旋律。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