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晚,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开幕式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在当地长达50分钟的运动员入场环节,名为芙蓉花意的引导牌让镜头颇感震撼。如果再凑近细看,人们会...
8月7日晚,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开幕式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在当地长达50分钟的运动员入场环节,名为芙蓉花意的引导牌让镜头颇感震撼。如果再凑近细看,人们会发现芙蓉花意引导牌的主体,竟是由一根根的竹条编织而成的。
织就这一方美丽的,正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道明竹编。
日前,记者走进道明竹编的核心区成都市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探寻这份古老技艺何以焕发生机,感受这个被竹文化浸润的川西村落,如何在近年来以破竹之势,将传统竹编技艺、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加以融合,进而走出了一条文化兴村的竹梦之路。
杨隆梅给来访游客介绍竹编作品。
传承:林盘深处编织非遗技艺
走进竹艺村,这片被树木和溪流环抱的土地,远望天根山云雾缭绕,身旁成片的竹林漫过村庄,连空气里都充盈着幽幽竹韵。村民们仿佛延续着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一田、一竹、一山、一水,勾勒出独属于川西林盘的田野诗意。
东晋时期,崇州籍作家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记载:江原县郡西hellip;hellip;出好麻,黄润细布,有羌筒盛。江原为崇州古称,羌筒即大竹筒。这句话证实了千年以前,崇州的人们便有了剖竹为器、随竹而居的生活习惯。时光流转,到20世纪80年代,道明竹编的影响力已然远播,赢得竹编之乡之称。
记者见到90多岁的道明竹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思进时,他正与徒弟在自家院落里,师生二人手持篾刀,对竹筒进行拉丝处理,粗细均匀的篾条便跃然眼前。
我从1950年就开始学竹编了。赵思进回忆道,那时候道明镇的竹编市场上,就有簸箕、花篮和小玩具卖。
竹艺村的竹子是刚竹属,质地柔韧不易折断。在全国几百种竹子种类里,因土壤气候适宜,虽生长缓慢但特别适合编织。村民世代以竹编为业。因此,竹即是村,村也是竹。赵思进说。
从小就对竹编有着独特的热爱,在吃透手艺核心技巧后,又花了数十年摸索改进,渐渐打磨出独属于自己的编织风格。近年来,他参与整理的《道明竹编》正式出版,捧着沉甸甸的文献,老人难掩喜悦:把竹编技艺写进书里保存下来,让年轻人可以在老一辈人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发展,我再也不担心这项技艺失传了!
而在道明竹艺村,像赵思进这样执着于竹编技艺的传承人将近70位。更让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年轻力量正参与其中mdash;mdash;他们带着新的想法与表达,用属于当下时代的方式,让古老竹编焕发新生。
竹艺村展出的竹编熊猫。
焕新:迎难而上创新时代表达
别人说,我是被火lsquo;烧rsquo;回来的掌门人。道明竹编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隆梅笑着说道。
1991年出生的杨隆梅是土生土长的竹艺村村民。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她原本可以顺利成为一名空姐,然而谁也没有料到,那一年,疼爱她的爷爷去世了,紧接着家里的竹编作坊又突然起火,几乎全部家当都付之一炬。
怎么办?23岁的杨隆梅放弃了都市和蓝天,选择回到家乡。
爷爷做了一辈子竹编,如果连我都不来学,谁还会把技艺传下去呢?杨隆梅回忆道。
然而,真正开始创业后她才发现困难重重。
因为时代不同,我们不能重复走上一辈的老路,而是自己蹚出一条新路。比如我们要做品牌,就要开拓市场、搭建团队、培养教师等;再比如我们在村里建体验工坊,保障游客来了有体验竹编的空间,但创新也就意味着会产生许多新问题,初期的规划设计、后期资金保障各方面都有挑战,每一步都举步维艰。杨隆梅一一列举着难题,而后又话锋一转:问题总会解决,竹编技艺能传承几千年,就说明了它本身的韧性和生命力。谁说非遗会被时代淘汰?时代更是推着我们前进的。
在杨隆梅工作室的展柜里,一枚芙蓉花瓣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这件作品通过吹弹和喷绘的形式创作,用极细的竹丝织出层层叠叠的花瓣,十分精美。此外,新颖的茶具、精美的手提包、别致的香囊hellip;hellip;一件件别致的文创产品背后,都是杨隆梅对传统竹编的现代诠释。
竹艺村腾空而起的竹编龙。
在竹艺村,类似杨隆梅这种以创新竹编艺术为己任的新生代代表人物还有许多:95后的张定娟,脑子里总装着许多创新点子;觉得传统的竹编有些素朴,她就着手开始给竹编染色;感到竹编产品要更合年轻人的需求,她便创新推出一款竹编手机壳,一度还登上了微博热搜榜。肖瑶则引入现代美学视角,将竹编做成大型的室内艺术装置,赋予竹编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竹编也有市场,有市场才能推动传承。这是杨隆梅关于如何推动手工艺类非遗传承的思考,而如何拥有独一无二的价值,答案就在于创新。
杨隆梅正在给女儿传授竹编技艺。
发展:打造文旅融合共富图景
在竹艺村的发展道路上,2022年是个分界点。此前,竹艺村还只是一个艺名,它的本名是龙黄村。2022年,龙黄村正式更名为竹艺村。
更名的背后,是竹艺村以竹为媒、以艺为桥,集中资源发展文旅产业的长期规划。
竹艺村文化资源丰富,却在早些年受困于交通闭塞。2008年大地震后,重庆市对口援建崇州,帮助崇州修建出了一条现在被誉为lsquo;中国最美乡村公路rsquo;之一的重庆路。道明镇党委副书记廖啟帆介绍。
路通了,曾经偏居一隅的竹编村终于被看见。2012年,中央美术学院的暑期实践团队来到村里采风,立即就被村里的竹编吸引,并主动跟相关部门对接。那个暑假,他们挨家挨户拜访村里的竹编传承人,梳理历史脉络,整理乡村记忆,这就为我们2014年顺利申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奠定了基础。廖啟帆说。
竹编为媒、生态为基。自2017年开始整村风貌改造,竹艺村的乡村旅游进入快车道。随后,村里接连成立道明竹艺公司、旅游公司、竹乡物业公司等三家公司,负责组织村民生产、管理景区、吸纳村民就业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24年,竹艺村竹产业产值达751.1万元;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60.2万人次,旅游收入6968.7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90.2万元。
当然,文旅发展成效如何,最直接的体现是能否让村民受益。村民倪龙2023年返乡,与妻子共同办起民宿竹里香居。竹编屏风、竹制灯罩,将民宿装点得古朴雅致。为了将竹文化和本地川西林盘的民俗生活紧密结合,我们特意设计了这种民宿风格。如果竹编艺人需要展示作品,我们也会提供场地,毕竟民宿也是村里的lsquo;文化名片rsquo;。倪龙说。
日暮时分,竹艺村的地标性建筑竹里被覆上一层金辉。从空中俯瞰这个坐落在竹艺村的网红建筑,形状如同数学符号中代表无穷的infin;。竹文化无穷,竹编路无限,让人不禁期待竹艺村更加精彩的未来hellip;hellip;
竹编村竹里造型。
8月7日晚,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开幕式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在当地长达50分钟的运动员入场环节,名为芙蓉花意的引导牌让镜头颇感震撼。如果再凑近细看,人们会发现芙蓉花意引导牌的主体,竟是由一根根的竹条编织而成的。
织就这一方美丽的,正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道明竹编。
日前,记者走进道明竹编的核心区成都市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探寻这份古老技艺何以焕发生机,感受这个被竹文化浸润的川西村落,如何在近年来以破竹之势,将传统竹编技艺、文化创意与乡村旅游加以融合,进而走出了一条文化兴村的竹梦之路。
杨隆梅给来访游客介绍竹编作品。
传承:林盘深处编织非遗技艺
走进竹艺村,这片被树木和溪流环抱的土地,远望天根山云雾缭绕,身旁成片的竹林漫过村庄,连空气里都充盈着幽幽竹韵。村民们仿佛延续着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一田、一竹、一山、一水,勾勒出独属于川西林盘的田野诗意。
东晋时期,崇州籍作家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记载:江原县郡西hellip;hellip;出好麻,黄润细布,有羌筒盛。江原为崇州古称,羌筒即大竹筒。这句话证实了千年以前,崇州的人们便有了剖竹为器、随竹而居的生活习惯。时光流转,到20世纪80年代,道明竹编的影响力已然远播,赢得竹编之乡之称。
记者见到90多岁的道明竹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思进时,他正与徒弟在自家院落里,师生二人手持篾刀,对竹筒进行拉丝处理,粗细均匀的篾条便跃然眼前。
我从1950年就开始学竹编了。赵思进回忆道,那时候道明镇的竹编市场上,就有簸箕、花篮和小玩具卖。
竹艺村的竹子是刚竹属,质地柔韧不易折断。在全国几百种竹子种类里,因土壤气候适宜,虽生长缓慢但特别适合编织。村民世代以竹编为业。因此,竹即是村,村也是竹。赵思进说。
从小就对竹编有着独特的热爱,在吃透手艺核心技巧后,又花了数十年摸索改进,渐渐打磨出独属于自己的编织风格。近年来,他参与整理的《道明竹编》正式出版,捧着沉甸甸的文献,老人难掩喜悦:把竹编技艺写进书里保存下来,让年轻人可以在老一辈人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发展,我再也不担心这项技艺失传了!
而在道明竹艺村,像赵思进这样执着于竹编技艺的传承人将近70位。更让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年轻力量正参与其中mdash;mdash;他们带着新的想法与表达,用属于当下时代的方式,让古老竹编焕发新生。
竹艺村展出的竹编熊猫。
焕新:迎难而上创新时代表达
别人说,我是被火lsquo;烧rsquo;回来的掌门人。道明竹编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隆梅笑着说道。
1991年出生的杨隆梅是土生土长的竹艺村村民。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她原本可以顺利成为一名空姐,然而谁也没有料到,那一年,疼爱她的爷爷去世了,紧接着家里的竹编作坊又突然起火,几乎全部家当都付之一炬。
怎么办?23岁的杨隆梅放弃了都市和蓝天,选择回到家乡。
爷爷做了一辈子竹编,如果连我都不来学,谁还会把技艺传下去呢?杨隆梅回忆道。
然而,真正开始创业后她才发现困难重重。
因为时代不同,我们不能重复走上一辈的老路,而是自己蹚出一条新路。比如我们要做品牌,就要开拓市场、搭建团队、培养教师等;再比如我们在村里建体验工坊,保障游客来了有体验竹编的空间,但创新也就意味着会产生许多新问题,初期的规划设计、后期资金保障各方面都有挑战,每一步都举步维艰。杨隆梅一一列举着难题,而后又话锋一转:问题总会解决,竹编技艺能传承几千年,就说明了它本身的韧性和生命力。谁说非遗会被时代淘汰?时代更是推着我们前进的。
在杨隆梅工作室的展柜里,一枚芙蓉花瓣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这件作品通过吹弹和喷绘的形式创作,用极细的竹丝织出层层叠叠的花瓣,十分精美。此外,新颖的茶具、精美的手提包、别致的香囊hellip;hellip;一件件别致的文创产品背后,都是杨隆梅对传统竹编的现代诠释。
竹艺村腾空而起的竹编龙。
在竹艺村,类似杨隆梅这种以创新竹编艺术为己任的新生代代表人物还有许多:95后的张定娟,脑子里总装着许多创新点子;觉得传统的竹编有些素朴,她就着手开始给竹编染色;感到竹编产品要更合年轻人的需求,她便创新推出一款竹编手机壳,一度还登上了微博热搜榜。肖瑶则引入现代美学视角,将竹编做成大型的室内艺术装置,赋予竹编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竹编也有市场,有市场才能推动传承。这是杨隆梅关于如何推动手工艺类非遗传承的思考,而如何拥有独一无二的价值,答案就在于创新。
杨隆梅正在给女儿传授竹编技艺。
发展:打造文旅融合共富图景
在竹艺村的发展道路上,2022年是个分界点。此前,竹艺村还只是一个艺名,它的本名是龙黄村。2022年,龙黄村正式更名为竹艺村。
更名的背后,是竹艺村以竹为媒、以艺为桥,集中资源发展文旅产业的长期规划。
竹艺村文化资源丰富,却在早些年受困于交通闭塞。2008年大地震后,重庆市对口援建崇州,帮助崇州修建出了一条现在被誉为lsquo;中国最美乡村公路rsquo;之一的重庆路。道明镇党委副书记廖啟帆介绍。
路通了,曾经偏居一隅的竹编村终于被看见。2012年,中央美术学院的暑期实践团队来到村里采风,立即就被村里的竹编吸引,并主动跟相关部门对接。那个暑假,他们挨家挨户拜访村里的竹编传承人,梳理历史脉络,整理乡村记忆,这就为我们2014年顺利申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奠定了基础。廖啟帆说。
竹编为媒、生态为基。自2017年开始整村风貌改造,竹艺村的乡村旅游进入快车道。随后,村里接连成立道明竹艺公司、旅游公司、竹乡物业公司等三家公司,负责组织村民生产、管理景区、吸纳村民就业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24年,竹艺村竹产业产值达751.1万元;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60.2万人次,旅游收入6968.7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90.2万元。
当然,文旅发展成效如何,最直接的体现是能否让村民受益。村民倪龙2023年返乡,与妻子共同办起民宿竹里香居。竹编屏风、竹制灯罩,将民宿装点得古朴雅致。为了将竹文化和本地川西林盘的民俗生活紧密结合,我们特意设计了这种民宿风格。如果竹编艺人需要展示作品,我们也会提供场地,毕竟民宿也是村里的lsquo;文化名片rsquo;。倪龙说。
日暮时分,竹艺村的地标性建筑竹里被覆上一层金辉。从空中俯瞰这个坐落在竹艺村的网红建筑,形状如同数学符号中代表无穷的infin;。竹文化无穷,竹编路无限,让人不禁期待竹艺村更加精彩的未来hellip;hellip;
竹编村竹里造型。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