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口碑网 > 热点 >

各地8月下旬陆续开放育儿补贴申领

时间:2025-07-31 02:38:23 来源:千龙网 阅读量:18289

各地8月下旬陆续开放育儿补贴申领 主要通过全国统一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申领;中央财政今年初步安排预算900亿元左右 新京报讯7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

各地8月下旬陆续开放育儿补贴申领

主要通过全国统一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申领;中央财政今年初步安排预算900亿元左右

新京报讯 7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国家医保局、全国总工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育儿补贴制度及生育支持措施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按照工作计划,各地将在8月下旬陆续开放育儿补贴申领。8月31日之前,各地全面开放育儿补贴申领。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司长郭阳表示,按照部署,中央财政将设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项目育儿补贴补助资金,今年初步安排预算900亿元左右。对于发放国家基础标准补贴所需资金,中央财政按照一定比例对地方予以补助,中央总体承担约90%。

此前,全国多地探索实施育儿补贴政策,此次国家育儿补贴政策出台,之前各地的政策还能继续实施吗?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表示,国家建立制度,各地按照执行,对于之前没有育儿补贴政策的、补贴范围较小,或者低于国家基础标准的地方,要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实施。

对于各地之前已经实施的育儿补贴政策,地方要制定具体的政策衔接方案,确保本地政策与国家制度有序衔接,各地高于国家标准的育儿补贴政策,按规定做好评估备案后,可以继续实施。

解读1

2022年1月1日后出生的婴幼儿可领取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表示,育儿补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向群众发放的民生保障现金补贴,是一项惠民利民的重大举措。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王海东表示,2022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符合条件的婴幼儿,都可以领取育儿补贴。这其中包括,2025年1月1日以后,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向其发放补贴至年满3周岁,也包括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也就是2022年1月1日到2024年12月31日期间出生的婴幼儿,这部分婴幼儿的育儿补贴按照应补贴月数折算发放,至其年满3周岁。

比如,2022年2月出生的婴幼儿,到2025年1月1日时为2周岁10个月,差两个月满3周岁。那么,这个孩子就可以享受政策,申领两个月的补贴,现金600元。

解读2

各地省级政务服务平台设置申领专区

育儿补贴由婴幼儿的父母一方或其他监护人按规定向婴幼儿户籍所在地申领。据王海东介绍,目前,各地正在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各地将在8月下旬陆续开放育儿补贴申领,8月31日前各地全面开放育儿补贴的申领。

申领时,只需提交婴幼儿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簿等证明婴幼儿身份和抚养关系的必要材料。其他相关信息,申领系统会自动和公安、民政、人社等部门进行信息共享和大数据比对校核。

解读3

一孩、二孩、三孩都可以领取

国家育儿补贴不分城乡、民族、区域,也不分一孩、二孩、三孩,实现三孩生育政策下家庭支持的全面覆盖,确保符合条件的婴幼儿能够平等享受补贴的待遇。

相较于此前各地实施的育儿补贴主要针对二孩、三孩,国家育儿补贴将一孩也纳入补贴范围。王海东表示,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当中,一半以上是一孩,一孩家庭是育儿家庭的主体,将一孩纳入补贴范围,能够全面惠及育儿家庭。

同时,生育一孩也是家庭生育的起点和基础,是特别需要支持的关键阶段,给一孩发放育儿补贴,可以改善家庭生育体验,减轻家庭养育压力,有利于家庭的再生育考虑。

解读4

县级以下政府不得自行出台政策或标准

《实施方案》明确,各省份在地市级执行统一的育儿补贴政策及标准,地区差异较小的省份也可以在本省份内执行统一的育儿补贴政策及标准。

也就是说,育儿补贴政策要至少在地市级层面进行统筹,县级以下政府不得自行出台育儿补贴政策或标准。

郭燕红表示,提高政策的统筹层次,有利于避免政策碎片化,增强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实施方案》特别提到,省级政府在制定本省实施方案时,要确保育儿补贴政策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同类地区保持大体平衡,确保本级财政和下级财政可承受、可持续。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司长郭阳表示,2025年起,中央财政将设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项目育儿补贴补助资金,今年初步安排预算900亿元左右。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到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合计约2812万人。随着政策实施,未来每年会有一批婴幼儿满3周岁不再领取,同时有一批新出生婴幼儿开始领取,按照这样的节奏,未来全国每年大约有2000多万婴幼儿领取育儿补贴,按照每人每年3600元的基础标准计算,财政每年需要拿出大约千亿元规模资金进行补贴。《实施方案》还规定,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在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等救助对象认定时,育儿补贴不计入家庭或个人收入。

各地8月下旬陆续开放育儿补贴申领

主要通过全国统一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申领;中央财政今年初步安排预算900亿元左右

新京报讯 7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国家医保局、全国总工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育儿补贴制度及生育支持措施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按照工作计划,各地将在8月下旬陆续开放育儿补贴申领。8月31日之前,各地全面开放育儿补贴申领。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司长郭阳表示,按照部署,中央财政将设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项目育儿补贴补助资金,今年初步安排预算900亿元左右。对于发放国家基础标准补贴所需资金,中央财政按照一定比例对地方予以补助,中央总体承担约90%。

此前,全国多地探索实施育儿补贴政策,此次国家育儿补贴政策出台,之前各地的政策还能继续实施吗?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表示,国家建立制度,各地按照执行,对于之前没有育儿补贴政策的、补贴范围较小,或者低于国家基础标准的地方,要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实施。

对于各地之前已经实施的育儿补贴政策,地方要制定具体的政策衔接方案,确保本地政策与国家制度有序衔接,各地高于国家标准的育儿补贴政策,按规定做好评估备案后,可以继续实施。

解读1

2022年1月1日后出生的婴幼儿可领取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表示,育儿补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向群众发放的民生保障现金补贴,是一项惠民利民的重大举措。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王海东表示,2022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符合条件的婴幼儿,都可以领取育儿补贴。这其中包括,2025年1月1日以后,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向其发放补贴至年满3周岁,也包括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也就是2022年1月1日到2024年12月31日期间出生的婴幼儿,这部分婴幼儿的育儿补贴按照应补贴月数折算发放,至其年满3周岁。

比如,2022年2月出生的婴幼儿,到2025年1月1日时为2周岁10个月,差两个月满3周岁。那么,这个孩子就可以享受政策,申领两个月的补贴,现金600元。

解读2

各地省级政务服务平台设置申领专区

育儿补贴由婴幼儿的父母一方或其他监护人按规定向婴幼儿户籍所在地申领。据王海东介绍,目前,各地正在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各地将在8月下旬陆续开放育儿补贴申领,8月31日前各地全面开放育儿补贴的申领。

申领时,只需提交婴幼儿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簿等证明婴幼儿身份和抚养关系的必要材料。其他相关信息,申领系统会自动和公安、民政、人社等部门进行信息共享和大数据比对校核。

解读3

一孩、二孩、三孩都可以领取

国家育儿补贴不分城乡、民族、区域,也不分一孩、二孩、三孩,实现三孩生育政策下家庭支持的全面覆盖,确保符合条件的婴幼儿能够平等享受补贴的待遇。

相较于此前各地实施的育儿补贴主要针对二孩、三孩,国家育儿补贴将一孩也纳入补贴范围。王海东表示,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当中,一半以上是一孩,一孩家庭是育儿家庭的主体,将一孩纳入补贴范围,能够全面惠及育儿家庭。

同时,生育一孩也是家庭生育的起点和基础,是特别需要支持的关键阶段,给一孩发放育儿补贴,可以改善家庭生育体验,减轻家庭养育压力,有利于家庭的再生育考虑。

解读4

县级以下政府不得自行出台政策或标准

《实施方案》明确,各省份在地市级执行统一的育儿补贴政策及标准,地区差异较小的省份也可以在本省份内执行统一的育儿补贴政策及标准。

也就是说,育儿补贴政策要至少在地市级层面进行统筹,县级以下政府不得自行出台育儿补贴政策或标准。

郭燕红表示,提高政策的统筹层次,有利于避免政策碎片化,增强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实施方案》特别提到,省级政府在制定本省实施方案时,要确保育儿补贴政策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同类地区保持大体平衡,确保本级财政和下级财政可承受、可持续。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司长郭阳表示,2025年起,中央财政将设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项目育儿补贴补助资金,今年初步安排预算900亿元左右。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到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合计约2812万人。随着政策实施,未来每年会有一批婴幼儿满3周岁不再领取,同时有一批新出生婴幼儿开始领取,按照这样的节奏,未来全国每年大约有2000多万婴幼儿领取育儿补贴,按照每人每年3600元的基础标准计算,财政每年需要拿出大约千亿元规模资金进行补贴。《实施方案》还规定,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在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等救助对象认定时,育儿补贴不计入家庭或个人收入。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友情链接

建材口碑网| 版权声明| 加入我们 | 广告服务| 热门标签| 网站地图| RSS订阅

Copyright @2010- jc.kbdb.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材口碑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3005497号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互联网网友交流,只供网交流所用、所有权归原权利人,如有关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告之,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邮箱:bgm123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