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sp;中国天眼全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英文缩写为FAST,是我国独立自主...
emsp;中国天眼全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英文缩写为FAST,是我国独立自主设计并建造的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emsp;emsp;2017年10月,中国天眼宣布发现首批新脉冲星。截至目前,这只观天巨眼已发现新脉冲星超900颗,是同时期国际上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总数的3倍以上。
9月25日,中国天眼迎来了8周岁生日。8年间,中国天眼不断拓展着人类观天极限。让我们跟随卫星视角和记者的镜头领略中国天眼的风采和建设历程。
①球面射电望远镜主体
中国天眼的主体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它主要由馈源舱、反射面板、圈梁和支撑塔等部分组成。
uarr;这是9月25日拍摄的中国天眼的馈源舱和反射面板。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uarr;2020年1月11日,专家在对中国天眼进行国家验收评估,画面中主体是中国天眼的馈源舱。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uarr;2016年4月10日,工作人员在安装中国天眼的反射面板。新华社记者欧东衢 摄
uarr;2016年4月10日,工作人员在安装中国天眼馈源舱。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uarr;这是9月25日拍摄的中国天眼的圈梁局部画面。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uarr;2023年2月13日,工作人员从中国天眼的圈梁上经过。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uarr;2014年7月16日,施工人员在馈源支撑塔上施工。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②综合楼
uarr;这是2016年9月24日拍摄的中国天眼综合楼一景。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uarr;2021年3月27日,工作人员在中国天眼综合楼总控室内工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uarr;2018年9月10日,工作人员在中国天眼综合楼总控室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uarr;2016年9月24日,工作人员在中国天眼综合楼内工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③观景台及道路等附属设施
uarr;2016年 9月24日,游人在中国天眼观景平台上留影。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中国天眼,正在帮助人类探索宇宙的起源、演化及其结构,为理解宇宙中的前沿科学问题提供重要观测数据支持。
uarr;2014年7月16日拍摄的建设中的中国天眼。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uarr;2015年11月21日拍摄的建设中的中国天眼。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uarr;这是2020年1月8日拍摄的月光下的中国天眼。新华社记者欧东衢 摄
uarr;2022年7月24日拍摄的中国天眼。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uarr;2024年2月26日拍摄的中国天眼一景。新华社记者欧东衢 摄
uarr;2024年9月25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emsp;中国天眼全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英文缩写为FAST,是我国独立自主设计并建造的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emsp;emsp;2017年10月,中国天眼宣布发现首批新脉冲星。截至目前,这只观天巨眼已发现新脉冲星超900颗,是同时期国际上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总数的3倍以上。
9月25日,中国天眼迎来了8周岁生日。8年间,中国天眼不断拓展着人类观天极限。让我们跟随卫星视角和记者的镜头领略中国天眼的风采和建设历程。
①球面射电望远镜主体
中国天眼的主体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它主要由馈源舱、反射面板、圈梁和支撑塔等部分组成。
uarr;这是9月25日拍摄的中国天眼的馈源舱和反射面板。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uarr;2020年1月11日,专家在对中国天眼进行国家验收评估,画面中主体是中国天眼的馈源舱。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uarr;2016年4月10日,工作人员在安装中国天眼的反射面板。新华社记者欧东衢 摄
uarr;2016年4月10日,工作人员在安装中国天眼馈源舱。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uarr;这是9月25日拍摄的中国天眼的圈梁局部画面。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uarr;2023年2月13日,工作人员从中国天眼的圈梁上经过。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uarr;2014年7月16日,施工人员在馈源支撑塔上施工。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②综合楼
uarr;这是2016年9月24日拍摄的中国天眼综合楼一景。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uarr;2021年3月27日,工作人员在中国天眼综合楼总控室内工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uarr;2018年9月10日,工作人员在中国天眼综合楼总控室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uarr;2016年9月24日,工作人员在中国天眼综合楼内工作。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③观景台及道路等附属设施
uarr;2016年 9月24日,游人在中国天眼观景平台上留影。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中国天眼,正在帮助人类探索宇宙的起源、演化及其结构,为理解宇宙中的前沿科学问题提供重要观测数据支持。
uarr;2014年7月16日拍摄的建设中的中国天眼。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uarr;2015年11月21日拍摄的建设中的中国天眼。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uarr;这是2020年1月8日拍摄的月光下的中国天眼。新华社记者欧东衢 摄
uarr;2022年7月24日拍摄的中国天眼。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uarr;2024年2月26日拍摄的中国天眼一景。新华社记者欧东衢 摄
uarr;2024年9月25日拍摄的中国天眼全景。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