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口碑网 > 热点 >

从活力看潜力|来小站看振兴有“稻”

时间:2024-09-12 03:06:07 来源:千龙网 阅读量:9109

初秋的午后,在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盛坤田园家庭农场内,忙活了一上午的齐熙彬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在农场的凉亭内坐下,凉风习习,抬眼望去,100多只大白鹅正悠闲地在鱼塘...

初秋的午后,在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盛坤田园家庭农场内,忙活了一上午的齐熙彬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在农场的凉亭内坐下,凉风习习,抬眼望去,100多只大白鹅正悠闲地在鱼塘中嬉戏。不远处的稻田泛起金黄,即将迎来丰收。望着眼前的景致,齐熙彬打开了话匣子。

我们这个农场有500多亩地,水稻种植330多亩,水产养殖100多亩,走的是生态混养的路子。齐熙彬笑意盈盈,今年稻子和螃蟹长得不错,预计十月份能收入几十万元。

小站地盘虽小,却早就声名远扬。因土壤肥沃,这里盛产的稻米粒大饱满、白里透青、黏香适口、回味甘醇。19世纪末的天津小站是近代欧洲出版的世界地图上唯一被标注的中国小镇,小站稻也成为了我国第一个粮食作物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0年被列入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小站稻作文化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emsp;这是8月19日拍摄的盛坤田园家庭农场一景。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齐熙彬是土生土长的小站人,对于小站稻有着特殊的记忆与情感。小站稻之所以好吃,不外乎水肥土厚。作为小站稻起源地和核心产区的津南区,具有运河水、盐碱地、有机肥、气候宜、优良种五大优势。2018年,齐熙彬和妻子孙振菊决定将这片500余亩的土地打造成为以小站稻种植为核心的家庭农场。

虽然我出生在这里,也熟悉小站稻,但水稻品种、水土环境都与以前不同,想种出高品质小站稻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为了适应新变化,夫妻俩不断钻研农业种植技术,参加政府组织的专项培训班,通过不懈努力,他们的农场逐渐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稻田实现了生态混养模式。螃蟹、甲鱼放在稻田里养,可以疏松土壤和捕捉害虫,彼此相互共生。齐熙彬介绍道。

去年国庆假期,夫妻二人对外开放农场。出乎意料的是,农场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这让夫妻俩看到了发展田园经济的巨大潜力。我们未来要把农场升级为集垂钓、采摘、水稻文化研学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齐熙彬说。

emsp;这是8月15日拍摄的小站迎新民俗嘉年华园区一景。新华社记者 隋福毅 摄

依托小站稻,小站镇迎新村也走上了发展快车道。这个本以农耕为生的村落,迎来了不一样的新生活。

在以前,村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农田,大家忙上一年,一亩地的收入还不足千元,许多年轻人都走出村子谋生。小站镇迎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郑玉清说。

这样下去可不行。望着村子里的闲置土地,郑玉清和全村干部群众反复讨论研究,决定在此基础上成立村企,由村民和村集体共同持股经营,大家一起发家致富。

发展思路活了,路越走越宽。小站稻是小站人的lsquo;传家宝rsquo;,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郑玉清说。于是,小站稻育苗试验研发中心、小站稻深加工研发试验中心、小站稻文化推广培训中心应运而生。从种植生产到深入研发,小站稻的产业链得到极大延伸。

与此同时,考虑到小站镇近郊优势,民宿博览园、职业农民培训、打铁花娱乐岛、中小学科普实践基地及市民菜园一分田等农文商旅融合项目落地生根,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我们迎新村集体资产已经突破3亿元,全村每年用于村民福利的资金超过1400万元,乡亲们的过年福利也从一家一袋面变成每人5000元的红包。郑玉清笑着说道。

现如今,每当节假日来临,迎新村便会迎来络绎不绝的人潮。久而久之,村子活起来了。这不仅是因为游客带来的热闹,更是因为村子的内在动力被激发出来。不少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发展潜力,纷纷回到村里投入到村企的经营。

emsp;这是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种植的稻田画。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稻田成景区,家园变乐园。在小站稻会馆种植核心区,稻田连绵起伏,稻苗随风摇曳。与传统农田景象有所区别,这里连接稻田的不再是简单的田垄,而是一条条整齐划一的栈道。登上观景台,一幅独特的稻田画跃入视野。

会馆村坐拥一片沃土,对小站稻的生长极为有利,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会馆村选择将生态和旅游融合发展作为主阵地。2022年,随着稻田画创作完成,会馆村旅游事业的一块重要拼图落地,成为众多游客的打卡地。

小站镇会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加林说,近年来,会馆村的小站稻连年丰收,前来游览的游客与日俱增,人数最多时能达到六七千人。

从一粒米到一座城,农文旅商融合发展孕育出小站大IP。目前,小站稻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和津农精品等品牌认证数量达到4个,小站稻产业相关经营主体总数达到118家,小站镇的小站稻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47亿元。

小站镇是小站稻发源地,擦亮lsquo;小站稻rsquo;金字招牌,实现一产振兴,不断拓展农业发展与生态观光、农事体验相结合,逐步深化农文旅商融合发展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小站镇党委书记倪正明说。

初秋的午后,在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盛坤田园家庭农场内,忙活了一上午的齐熙彬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在农场的凉亭内坐下,凉风习习,抬眼望去,100多只大白鹅正悠闲地在鱼塘中嬉戏。不远处的稻田泛起金黄,即将迎来丰收。望着眼前的景致,齐熙彬打开了话匣子。

我们这个农场有500多亩地,水稻种植330多亩,水产养殖100多亩,走的是生态混养的路子。齐熙彬笑意盈盈,今年稻子和螃蟹长得不错,预计十月份能收入几十万元。

小站地盘虽小,却早就声名远扬。因土壤肥沃,这里盛产的稻米粒大饱满、白里透青、黏香适口、回味甘醇。19世纪末的天津小站是近代欧洲出版的世界地图上唯一被标注的中国小镇,小站稻也成为了我国第一个粮食作物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0年被列入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小站稻作文化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emsp;这是8月19日拍摄的盛坤田园家庭农场一景。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齐熙彬是土生土长的小站人,对于小站稻有着特殊的记忆与情感。小站稻之所以好吃,不外乎水肥土厚。作为小站稻起源地和核心产区的津南区,具有运河水、盐碱地、有机肥、气候宜、优良种五大优势。2018年,齐熙彬和妻子孙振菊决定将这片500余亩的土地打造成为以小站稻种植为核心的家庭农场。

虽然我出生在这里,也熟悉小站稻,但水稻品种、水土环境都与以前不同,想种出高品质小站稻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为了适应新变化,夫妻俩不断钻研农业种植技术,参加政府组织的专项培训班,通过不懈努力,他们的农场逐渐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稻田实现了生态混养模式。螃蟹、甲鱼放在稻田里养,可以疏松土壤和捕捉害虫,彼此相互共生。齐熙彬介绍道。

去年国庆假期,夫妻二人对外开放农场。出乎意料的是,农场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这让夫妻俩看到了发展田园经济的巨大潜力。我们未来要把农场升级为集垂钓、采摘、水稻文化研学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齐熙彬说。

emsp;这是8月15日拍摄的小站迎新民俗嘉年华园区一景。新华社记者 隋福毅 摄

依托小站稻,小站镇迎新村也走上了发展快车道。这个本以农耕为生的村落,迎来了不一样的新生活。

在以前,村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农田,大家忙上一年,一亩地的收入还不足千元,许多年轻人都走出村子谋生。小站镇迎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郑玉清说。

这样下去可不行。望着村子里的闲置土地,郑玉清和全村干部群众反复讨论研究,决定在此基础上成立村企,由村民和村集体共同持股经营,大家一起发家致富。

发展思路活了,路越走越宽。小站稻是小站人的lsquo;传家宝rsquo;,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郑玉清说。于是,小站稻育苗试验研发中心、小站稻深加工研发试验中心、小站稻文化推广培训中心应运而生。从种植生产到深入研发,小站稻的产业链得到极大延伸。

与此同时,考虑到小站镇近郊优势,民宿博览园、职业农民培训、打铁花娱乐岛、中小学科普实践基地及市民菜园一分田等农文商旅融合项目落地生根,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我们迎新村集体资产已经突破3亿元,全村每年用于村民福利的资金超过1400万元,乡亲们的过年福利也从一家一袋面变成每人5000元的红包。郑玉清笑着说道。

现如今,每当节假日来临,迎新村便会迎来络绎不绝的人潮。久而久之,村子活起来了。这不仅是因为游客带来的热闹,更是因为村子的内在动力被激发出来。不少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发展潜力,纷纷回到村里投入到村企的经营。

emsp;这是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种植的稻田画。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稻田成景区,家园变乐园。在小站稻会馆种植核心区,稻田连绵起伏,稻苗随风摇曳。与传统农田景象有所区别,这里连接稻田的不再是简单的田垄,而是一条条整齐划一的栈道。登上观景台,一幅独特的稻田画跃入视野。

会馆村坐拥一片沃土,对小站稻的生长极为有利,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会馆村选择将生态和旅游融合发展作为主阵地。2022年,随着稻田画创作完成,会馆村旅游事业的一块重要拼图落地,成为众多游客的打卡地。

小站镇会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加林说,近年来,会馆村的小站稻连年丰收,前来游览的游客与日俱增,人数最多时能达到六七千人。

从一粒米到一座城,农文旅商融合发展孕育出小站大IP。目前,小站稻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和津农精品等品牌认证数量达到4个,小站稻产业相关经营主体总数达到118家,小站镇的小站稻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47亿元。

小站镇是小站稻发源地,擦亮lsquo;小站稻rsquo;金字招牌,实现一产振兴,不断拓展农业发展与生态观光、农事体验相结合,逐步深化农文旅商融合发展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小站镇党委书记倪正明说。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友情链接

建材口碑网| 版权声明| 加入我们 | 广告服务| 热门标签| 网站地图| RSS订阅

Copyright @2010- jc.kbdb.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材口碑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3005497号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互联网网友交流,只供网交流所用、所有权归原权利人,如有关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告之,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邮箱:bgm123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