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口碑网 > 热点 >

建“月宫”、“摘”星辰中国深空探索迎接更大挑战

时间:2024-09-08 08:11:51 来源:千龙网 阅读量:13962

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探寻火星生命痕迹,预防小行星撞地球hellip;hellip;我国深空探测又有新动作! 9月5日至6日在安徽黄山举行的第二届深空探测国际会...

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探寻火星生命痕迹,预防小行星撞地球hellip;hellip;我国深空探测又有新动作!

9月5日至6日在安徽黄山举行的第二届深空探测国际会议上,一系列重大航天任务的最新进展,描绘出我国深空探测新图景。

40余个国际科研机构加入

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建设

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已不仅仅是一个愿景,更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的必然趋势。

目前,中国已成功实施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6次任务,取得一系列新发现,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和技术基础。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李国平说,为实现对月球长久持续探测,中国倡议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开展科研站的方案论证。

国际月球科研站是中国联合各国,在月球表面、月球轨道和地面建设月地联通的,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可拓展、可维护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设施,可长期持续开展多学科、多目标、大规模的科学和技术活动。

截至目前,10余个国家和40余个国际科研机构加入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建设的大家庭。

中国深空探测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吴艳华介绍,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将分为基本型和拓展型两个阶段:在2035年前,形成功能和要素基本齐备的月基综合性科研平台;在2050年前,建成以月球轨道站为枢纽,以月球南极站为中心,以月球赤道、月球背面为探测节点的月球综合站网。

天问三号任务

将采取三种取样手段

太阳系中,火星是与地球环境最相近的行星。这颗亿万公里外的星球上,是否也曾有生命?如今,我们已在寻找答案的路上。

会议期间,天问三号任务总设计师刘继忠介绍了我国火星取样返回计划:天问三号任务以生命痕迹探寻为第一科学目标,预计2028年前后发射,用40天左右的时间,通过两发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分两次发射轨返组合体和着上服组合体。

要在一次任务中尽可能采到富集生命痕迹信息的样品,取样地点和方式十分关键。

研发团队开展了大量研究,初步在克律塞平原和乌托邦平原选定了候选着陆点,并计划在着陆点进行取样。刘继忠说。

他介绍,为达到取样的多样性,将采取三种取样手段:表面取样通过机器手实现更大范围样品采集;钻取将采集不同深度不同位置的样品;还专门研制了一个飞行器,可以采集更远范围的样品。

国际合作也是天问三号的重要部分。刘继忠介绍,在天问三号探测器的轨道器和服务器上,专门预留了约30公斤资源用于搭载国际合作载荷。后续在适当的时间,会向国际发布关于征集国际合作载荷的公告等。

预防小行星撞地球

近期将实施一次在轨防御任务

在太阳系中,既有月球和火星这样备受瞩目的主角,也有数量众多的群演mdash;mdash;小行星。目前已知小行星数量超过130万颗,它们通常按部就班地在太阳系中稳定运行,而有些小行星运行轨迹接近地球,被称为近地小行星。

小行星撞击被列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二十大灾难之首,未来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极有可能发生,我们必须构建起牢不可破的行星防御安全网。嫦娥七号任务副总设计师唐玉华说,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倡议,并将于近期实施一次在轨的防御任务。

唐玉华介绍,我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计划选用伴飞+动能撞击+伴飞模式,当撞击器对目标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时,探测器对撞击过程进行全程观测,并在撞击后继续开展撞击效果评估和科学探测等工作,通过一次任务实现动能撞击+天基评估。

根据设想,此次任务实施后,预期可使目标小行星的速度增量大于每秒一厘米,撞后一年内,小行星轨道向偏离地球方向改变超900公里。撞后将通过天地联合,开展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的观测。

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探寻火星生命痕迹,预防小行星撞地球hellip;hellip;我国深空探测又有新动作!

9月5日至6日在安徽黄山举行的第二届深空探测国际会议上,一系列重大航天任务的最新进展,描绘出我国深空探测新图景。

40余个国际科研机构加入

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建设

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已不仅仅是一个愿景,更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的必然趋势。

目前,中国已成功实施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6次任务,取得一系列新发现,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和技术基础。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李国平说,为实现对月球长久持续探测,中国倡议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开展科研站的方案论证。

国际月球科研站是中国联合各国,在月球表面、月球轨道和地面建设月地联通的,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可拓展、可维护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设施,可长期持续开展多学科、多目标、大规模的科学和技术活动。

截至目前,10余个国家和40余个国际科研机构加入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建设的大家庭。

中国深空探测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吴艳华介绍,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将分为基本型和拓展型两个阶段:在2035年前,形成功能和要素基本齐备的月基综合性科研平台;在2050年前,建成以月球轨道站为枢纽,以月球南极站为中心,以月球赤道、月球背面为探测节点的月球综合站网。

天问三号任务

将采取三种取样手段

太阳系中,火星是与地球环境最相近的行星。这颗亿万公里外的星球上,是否也曾有生命?如今,我们已在寻找答案的路上。

会议期间,天问三号任务总设计师刘继忠介绍了我国火星取样返回计划:天问三号任务以生命痕迹探寻为第一科学目标,预计2028年前后发射,用40天左右的时间,通过两发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分两次发射轨返组合体和着上服组合体。

要在一次任务中尽可能采到富集生命痕迹信息的样品,取样地点和方式十分关键。

研发团队开展了大量研究,初步在克律塞平原和乌托邦平原选定了候选着陆点,并计划在着陆点进行取样。刘继忠说。

他介绍,为达到取样的多样性,将采取三种取样手段:表面取样通过机器手实现更大范围样品采集;钻取将采集不同深度不同位置的样品;还专门研制了一个飞行器,可以采集更远范围的样品。

国际合作也是天问三号的重要部分。刘继忠介绍,在天问三号探测器的轨道器和服务器上,专门预留了约30公斤资源用于搭载国际合作载荷。后续在适当的时间,会向国际发布关于征集国际合作载荷的公告等。

预防小行星撞地球

近期将实施一次在轨防御任务

在太阳系中,既有月球和火星这样备受瞩目的主角,也有数量众多的群演mdash;mdash;小行星。目前已知小行星数量超过130万颗,它们通常按部就班地在太阳系中稳定运行,而有些小行星运行轨迹接近地球,被称为近地小行星。

小行星撞击被列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二十大灾难之首,未来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极有可能发生,我们必须构建起牢不可破的行星防御安全网。嫦娥七号任务副总设计师唐玉华说,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国际社会倡议,并将于近期实施一次在轨的防御任务。

唐玉华介绍,我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计划选用伴飞+动能撞击+伴飞模式,当撞击器对目标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时,探测器对撞击过程进行全程观测,并在撞击后继续开展撞击效果评估和科学探测等工作,通过一次任务实现动能撞击+天基评估。

根据设想,此次任务实施后,预期可使目标小行星的速度增量大于每秒一厘米,撞后一年内,小行星轨道向偏离地球方向改变超900公里。撞后将通过天地联合,开展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的观测。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友情链接

建材口碑网| 版权声明| 加入我们 | 广告服务| 热门标签| 网站地图| RSS订阅

Copyright @2010- jc.kbdb.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材口碑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3005497号

本站所有资源来源于互联网网友交流,只供网交流所用、所有权归原权利人,如有关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告之,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邮箱:bgm1231@sina.com